全国服务咨询热线:

13918852146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技术文章  >  血栓弹力图仪:日常质控的规范流程与核心要点

血栓弹力图仪:日常质控的规范流程与核心要点

更新时间:2025-10-28      点击次数:8
  血栓弹力图仪作为临床凝血功能检测的关键设备,通过模拟人体凝血过程,精准评估血液凝固速度、强度及纤溶活性,其检测结果直接指导手术输血、抗凝治疗等临床决策。日常质控是保障设备检测准确性的核心环节,需通过标准化操作消除设备漂移、试剂偏差等影响,确保每一份检测报告的可靠性。
  一、质控频率与前期准备:奠定质控基础
  血栓弹力图仪的日常质控需遵循“固定频率+动态调整”原则,常规情况下每日开机后、首回检测前必须完成1次质控,若设备连续运行超过8小时或更换关键试剂(如激活剂、氯化钙溶液),需额外补充质控。
  准备阶段需重点核查三方面:一是环境条件,确保操作室温湿度稳定(温度20-25℃、相对湿度40%-60%),远离强光直射与电磁干扰(如离心机、大型分析仪),避免环境因素导致检测偏差;二是试剂状态,检查质控品(通常为厂家配套的冻干标准血浆)是否在有效期内,复溶时严格按说明书要求使用无热原纯水,充分振荡溶解(避免产生气泡),复溶后30分钟内完成质控检测;三是设备状态,观察仪器指示灯是否正常,耗材(如检测杯、转子)是否清洁无划痕,若检测杯内壁有残留血迹或污渍,需用专用清洁剂浸泡后冲洗晾干,防止交叉污染。
 

 

  二、标准品检测与参数验证:把控核心指标
  日常质控的核心是通过标准品检测,验证设备关键参数是否在合格范围,主要包括以下指标:
  R值(反应时间):反映凝血因子激活时间,标准品检测的R值需落在厂家提供的参考区间内(如5-10分钟),若R值过长,可能是激活剂活性下降或试剂复溶不当,需更换激活剂重新检测;
  K值(凝固时间)与α角(凝固速率):两者均反映纤维蛋白形成速度,K值超出参考范围(如1-3分钟)或α角异常(如50-70°),多与质控品复溶不充分、检测杯温度不稳定有关,需核查复溶操作并确认仪器温控系统(通常设定37℃)是否正常;
  MA值(最大振幅):代表凝血最大强度,若MA值偏离参考区间(如50-70mm),可能是转子磨损或检测杯与转子间隙异常,需更换转子后重新校准间隙(通常要求间隙0.5mm±0.1mm)。
  检测时需严格按仪器操作流程加载质控品,避免气泡进入检测杯(气泡会导致MA值偏低),每个参数重复检测2次,两次结果偏差需≤5%,确保数据稳定性。
  三、异常处理与记录管理:形成质控闭环
  若质控结果超出合格范围,需按“排查-验证-记录”流程处理:首先排查试剂问题(如更换新批次质控品复溶检测),排除试剂因素后检查设备硬件(如清洁温控传感器、校准转子),仍异常时联系厂家技术人员维修,禁止在质控不合格状态下开展临床检测;每次质控无论合格与否,均需详细记录《血栓弹力图仪日常质控记录表》,内容包括质控日期、时间、操作员、试剂批次、各参数结果、异常处理措施等,记录需保存至少2年,便于后期追溯与质量审核。
  此外,每月需对日常质控数据进行趋势分析,通过绘制R值、MA值等参数的变化曲线,识别设备性能漂移趋势(如MA值逐月下降可能提示转子老化),提前制定维护计划(如更换耗材、预约校准),将质控从“被动合格”升级为“主动预防”。
  规范的日常质控不仅是血栓弹力图仪符合临床检测标准的基本要求,更能有效降低因检测误差导致的临床风险(如误判凝血功能引发的输血过量或抗凝不足)。通过严格执行质控流程,可确保设备长期处于稳定的检测状态,为临床提供精准、可靠的凝血功能评估数据,助力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。

全国统一服务电话

021-20955165

电子邮箱:2506284250@qq.com

公司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程普路377号悠口园区A栋2006室

扫码加微信